海螺水泥“逆袭”?水泥行业困境反转真相揭秘!
水泥行业困境反转?海螺水泥的“逆袭”与暗流涌动
今年初以来,水泥行业那叫一个“卷”,供需失衡已经不是新闻,简直是常态。一堆企业被迫搞什么错峰生产、自律停产,说白了就是抱团取暖。结果呢?9月开始水泥价格倒是涨了点,再加上煤炭成本降了,才让海螺水泥这些个龙头企业,在第四季度账面上好看了一些,同比增长总算转正,这才敢大肆宣扬“盈利拐点”。
增收不增利的假象:表面的盈利拐点
先别急着叫好。2024年海螺水泥营收910.30亿元,同比暴跌35.51%!这可不是小数字,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的流失。利润虽然有所增长,但别忘了,这是建立在营收大幅下滑的基础上的。这种“盈利拐点”更像是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,行业整体不行了,龙头企业靠着规模效应和一点点政策红利勉强维持,实在算不上什么光彩。
粉饰的业绩:海螺水泥的数字游戏?
更让人玩味的是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预告,预计归母净利润约18.08亿元,同比增长约20%。这数字看起来很漂亮,但仔细想想,去年一季度是什么光景?受疫情影响,基数本来就低。在低基数上实现增长,含金量又能有多少?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数字游戏,用漂亮的增长来掩盖背后真实的困境。别忘了,水泥行业是周期性行业,现在这点“回暖”,说不定只是昙花一现。
水泥价格暴涨:是市场回暖还是资本炒作?
海螺水泥业绩改善,被归功于煤炭成本下行和销量、价格上升。但这些因素真的能撑起整个水泥行业的未来吗?我看未必。尤其是这水泥价格,一轮又一轮地上涨,看得人心惊肉跳。这到底是市场供需关系正常调整,还是资本在背后兴风作浪,借机收割韭菜?
“金三银四”不再:涨价潮背后的真实需求
往年“金三银四”是建材行业的旺季,水泥价格上涨还能理解。可今年这涨价潮来得太早、太猛了。春节还没过完,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涨价,而且一涨就是好几轮,完全不顾市场反应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,很难让人相信是市场回暖的信号。更像是水泥企业在抱团取暖,试图通过价格联盟来维持利润,甚至不惜透支未来的需求。
地方保护主义抬头:水泥价格联盟的魅影
更可怕的是,这种涨价潮背后,可能隐藏着地方保护主义的魅影。江苏南京、苏锡常、上海、浙江杭嘉湖等地水泥企业纷纷公布涨价,而且步调一致,这难道仅仅是巧合?很难不让人怀疑,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,甚至形成了价格联盟。这种联盟一旦形成,就会扭曲市场价格,损害消费者的利益,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成本下降的幻觉:煤炭价格的“温柔陷阱”
煤炭价格下跌,确实给水泥企业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。但把盈利的希望寄托在煤价下跌上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这种“成本红利”是不可持续的,甚至是充满风险的。
产能过剩的幽灵:煤炭行业的结构性问题
煤炭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是煤炭需求疲软和供应过剩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今年1-2月国内原煤日均产量同比增长7.7%,而火电需求却累计下滑5.8%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煤炭行业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。一旦经济形势好转,需求回升,煤炭价格随时可能反弹,到时候水泥企业又该怎么办?
新能源的冲击:煤炭的未来在哪里?
更长远来看,新能源的崛起才是煤炭行业最大的威胁。随着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,火电的地位将越来越边缘化。东方证券甚至认为,在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推动下,火电装机比例或在2025年年中再一次下移随后趋于稳定。这意味着煤炭的需求将长期受到压制,煤炭价格的下跌可能只是一个开始,而不是一个结束。水泥企业如果继续依赖煤炭,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。
环保政策的双刃剑:碳排放市场的“绞杀”?
环保政策的出台,本意是推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。对于那些技术落后、规模较小的水泥企业来说,环保政策更像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可能将其淘汰出局。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大、技术先进的企业来说,环保政策则可能成为其垄断市场的工具。
雷声大雨点小:环保政策的执行困境
不得不承认,有些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并不尽如人意。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经济,往往会对环保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再加上水泥行业的特殊性,很多企业都是地方上的纳税大户,政府更是不敢轻易得罪。这样一来,环保政策的效果就大打折扣,最终沦为一纸空文。
强者恒强?:水泥行业的马太效应
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,那些碳排放强度高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,减排成本也将显著上升。这对于那些规模较小、技术落后的企业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而那些规模较大、技术先进的企业,则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来降低减排成本,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。这样一来,水泥行业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,强者恒强,弱者恒弱,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。
需求侧的挣扎:基建与地产的冰火两重天
水泥行业的需求,主要来自于基建和房地产。但如今,这两个领域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,水泥行业的需求前景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。
基建投资的边际效应递减:还能拉动多少需求?
这些年,基建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但随着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,边际效应也在逐渐递减。同样的投资,现在能带来的增长效果已经远不如以前。更何况,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越来越大,能够用于基建投资的资金也越来越有限。即使短期内基建投资还能维持一定的增速,但长期来看,也很难再为水泥行业提供强劲的需求支撑。
地产的“慢性死亡”:水泥行业的长期风险
房地产市场的困境,对水泥行业来说,才是真正的长期风险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已经连续下降多年,而且看不到止跌的迹象。即使近期一些三线城市宅地拿地面积有所增长,也难以改变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的趋势。毕竟,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。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,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水泥行业如果还抱着对房地产的幻想,未来的路只会更加艰难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